
青年會書院|譚智聰副校長談教育 用體育與科技點燃學生的未來
香港的教育生態一直以來面臨著極大挑戰,特別是在基層家庭之中,學童的資源匱乏和學習動力不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為這些學生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中的困難,並啟迪他們的未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課題。青年會書院的副校長譚智聰一直致力以體育與科技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透過教育不僅改變現狀,更能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和可能性。他的分享啟示我們,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場愛與希望的旅程。

成長背景與教育理念:信仰與良師的啟發
譚副校長談到自己的成長背景,他表示:「我小時候於缺乏家庭資源下成長,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人努力都能發揮所長。」雖然成績平平,但在初中時,他遇到幾位充滿熱忱的班主任和體育老師,正是他們的關愛與鼓勵,幫助他發現了自身運動的潛能。這段經歷讓他立志成為一位體育教師,希望用自身的經驗去啟發和影響身邊的人。通過不懈努力,他完成體育系師資訓練,最後再完成碩士課程。「在我荊棘滿途的成長之路上,主耶穌的愛一直引領著我,讓我深信教育的使命是以『愛主愛人』的精神幫助學生成長。」譚副校長說道。

同行與同理心:與學生建立深厚聯繫
譚副校長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建立彼此關係的關鍵。「我非常重視學生參與校內外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有助於建立學生與老師以及校長之間的良好關係。」他表示,在學生眼中,他更像是一位能與他們建立共情、分享經歷的人,而非單純的管理者。這樣的師生關係,成為學生對他觀感的重要基石。
目前,青年會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馬鞍山屋邨,家庭背景以草根或小康之家為主。譚副校長表示,這些學生對香港環境和未來挑戰的認知可能不如資源充裕的同齡人。有見及此,他一直致力為學生創造更多課外體驗的機會,讓他們擴展視野、接觸更廣闊的世界。他舉例說:「曾試過帶著學生乘地鐵到西環參加比賽。記得當時還沒有堅尼地城站,我們要從中環站轉乘電車,不少學生都表示那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坐電車。很多學生平日甚至少有機會去九龍市區,更遑論香港島。」他希望藉由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幫助學生接觸多元文化,並培養他們的世界公民意識。

STEM教育新思維:科技為橋樑,態度是核心
近年學校大力發展STEAM教育,但譚副校長的理念與眾不同:「雖然STEAM教育以培訓學生的創新科技能力為主,但我特別重視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所有課外活動的設計,其實都是希望為學生提供一個寶貴的機會,促進他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下一個世代中,知識、技能和態度是核心要素,而態度無疑是最重要的。具備善於表達自己、聆聽他人需求,以及與人溝通和合作的技巧,將成為未來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對他而言,STEAM教育最重要的環節不僅僅是通過多種創新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更在於讓他們在各種活動和比賽中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這種理念也體現在「聯校智能運動STEM大賽」中,學校連續兩年參賽,今年更帶領14名文憑試體育科學生投入訓練。「智能運動元素近年來已成為一大趨勢,因為香港學校的體育課通常每週僅有一節,難以達到政府及衛生署建議的每日6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標準。因此比賽中透過AI智能運動元素,可以培養學生在課後持續進行運動,增強其運動習慣和動機。這亦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旨在激發學生對參與運動的興趣與熱情。」譚副校長欣喜的表示比賽為學生帶來面影響:「我發現有一位平日不熱衷於參與體能活動的男同學,竟在今次比賽中逐漸培養出自主學習和持之以恆的態度,最終更成功奪得個人獎冠軍。這充分體現運動的好處,能製造機會挖掘學生潛能。此外,其他同學因為這次比賽也提升了自己參與運動的動機;而團體比賽的獎項更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因此對於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也有著顯著的幫助。」


智能運動 x 親子共學:遺憾中的未來展望
談到比賽設「親子組」賽事,譚副校長略顯惋惜:「今年未有親子組合參加,但這絕對是值得推動的方向!」他認為,親子共同運動能打破日常隔閡,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促進溝通的良好渠道。尤其對不善表達的家庭而言,「汗水中的合作,往往比言語更有效。」展望未來,他望能讓更多學生善用這個比賽平台,透過體育科課程的設計,持續鼓勵他們在課後參與運動。同時,結合智能平台與獎勵機制,鼓勵學生課後自主運動。

給師生的心靈加油站:一首歌的力量
訪問尾聲,譚副校長以歌手陳柏宇的《有天》勉勵同學:「請觀看面前,有幾多很美……」這首歌是他的「充電神器」,「歌詞提醒我們:挫敗時別忘記曾有的美好。」他常將歌曲分享給學生:「因為每個人在工作或學習中都會經歷起伏,當感到沮喪時,可以回想起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和堅持的信念,再繼續前行。我希望藉著這首歌提醒每一位,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功,不論成功大小,都應該學會欣賞自己。」但願這份信念,如星火般照亮學子未來。